关闭
党群工作
党群工作

抗“疫”战场,思政课堂(六)

时间: 2020-03-01 来源: 英华在线 作者:

编者按: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,周密部署,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。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,“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、理论自信、文化自信”得到了最生动的呈现,也成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最生动的课堂,思政教研室特别推出战场就是思政课堂”专题系列学习内容,敬请关注。

抗疫号角已吹响,生态文明势必行

近期,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——对抗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。这场战争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。各类中小企业、商场、学校的运营全部按下暂停键,本来一派红红火火、欣欣向荣的春节景象,被一场瘟疫打得悄无声息。

20201月开始,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便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中。227日,钟南山院士称,近80%的传染病都来源于野生动物,但目前还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。他认为,不少野生动物都带有冠状病毒,“吃野生动物本来就是人类的陋习,以前没东西吃,吃这个吃那个,现在何必吃野生动物呢”。

17年前SARS的记忆还历历在目,这次疫情再一次让我们警醒,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,以及人类的行为方式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。

多年以来,关于保护野生动物、禁食野生动物的宣传一直没有间断,但坊间的野味品尝也从未停止,消费野味甚至成为一些人炫耀的资本。不是不知,实则不为也。事实上,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,公众已经掌握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的道理,也清楚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、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,但知易行难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(2019年)》显示,在绿色消费、垃圾分类、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存在“高认知度、低践行度”的现象。这其中固然有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因素,但都与公众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,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生态文明素养不够。

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,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,公众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,但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步伐却没有跟上。一些生活陋习仍没有改变,甚至滋生助长了畸形的消费观念、消费行为,吃野味就是其中之一。除此之外,还有逢年过节的礼品总搭配着高大上的包装盒,市场买菜、超市购物总是习惯使用塑料袋,各种生活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桶……保护生态环境还没有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。

 

    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遵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。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关键在于始终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遵循。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,就在于人类比其他一切生物强,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。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且正确运用自然规律,这使得人类获得超越其他生物的力量,当人类掌握越来越多规律时,人类开始忘乎所以地扮演起支配自然的角色,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盛行。事实上,对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和利用是有限度的,人类的主观意志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替代规律。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,自然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体,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蕴含着稳定的、固有的规定和趋势,由此形成众多的自然规律。病毒历经数十亿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自然规律,病毒能够寄生于众多自然宿主、中间宿主并与之共生是自然规律,人类感染病毒会危害生命也是自然规律,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,任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。因此,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,我们要始终把自然规律作为根本遵循,把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作为衡量人类行为的标尺和底线,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也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和愿望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 知之愈明,则行之愈笃;行之愈笃,则知之益明。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表明,当前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未形成全面的、透彻的认识和共识。人类对自然的任何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,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根植在意识中,更要落实到实践中,形成全社会的行为准则。只有做到知行合一,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,生态环境问题是突出短板。守护生态文明、建设美丽中国,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担当作为、企业的履职尽责,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,改变生活方式,摒弃生活陋习。

 

 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4/03 15:18:25